首页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049人丁丝绢

1049人丁丝绢(1/1)

目录

魏广德的治黄策略是从上游开始,一直到下游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张居正自然是懂的。只不过,搞这么大阵仗,到底有没有实际效果,张居正拿不准。稍一寻思,就想明白了。别看魏广德建议治黄上、中、下游一起动手,可实际上朝廷不需要负担什么,都是地方上出人出钱做。上游建些水库蓄水,控制流入中下游的水量,中游也找地方存点水,说到底都是为了控制水量。至于下游,魏广德的建议不多,不过有万恭的奏疏,姑且让他试试也无妨。不过魏广德的建议貌似也是有道理的,黄河出事儿都是在下游,中、上游基本上没闹出过水患,这说明什么?还不就是说出事儿其实都是因为水量太大,冲来太多泥沙导致的。控制水量减少泥沙到下游,或许真有效果也说不定。“我没意见,给万大人那里去信,让他斟酌着办理吧,和卿,你说呢?”张居正表态道。“可以试试,希望有效果。”吕调阳点点头。唐宋以来历代王朝对黄河似乎都没有办法,到了大明水患也是愈演愈烈,只能说有道理的方案都可以试试,有效果自然最好,没有那就继续想办法。魏广德的事儿说完了,张居正也开始说起他的事儿。这段时间他闲暇无事时,又翻看江西和南直隶关于试行一条鞭法的奏疏,其中好坏皆有,而要推向全国,自然不可能照抄江西和南直隶的法子,朝廷还得通盘考虑。哪些是定例,必须执行的,哪些又是可以给各省灵活调整的,都得考虑周全。没办法,这事儿张居正本来没打算这么早就拿到内阁商议,因为魏广德提议改革钱法,让他不得不现在就抛出来。在张居正的计划中,先用考成法把吏治清理一遍。吏治清理完成后,再推动一条鞭法才能事半功倍。若是依旧按照原来的吏治,一条鞭法还不知道会被下面搞成什么样子。但是最近张居正思考的时候,却发现一件棘手的事儿,那就是将所有赋役折银收取的话,税赋分摊的问题。看到洪武朝到现在万历朝,户部田亩的数字,他就感觉头大,这里面吃相太难看了。百余年的时间,朝廷说取赋税的田亩不增反降,而且降得离谱,根本就不正常。于是他就想到要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前,还得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进行全国田亩的清丈。以清丈的结果做为税基,分派各地赋税。清丈田亩,看似是件小事儿,可是最后的结果可能和现在户部登记天差地别,而最后可能导致一个他们无法回避的大麻烦,那就是户部黄册的错漏。所有官员其实都清楚黄册现在是个什么情况,登记天下田亩和户籍信息。若是田亩出错,那户籍呢?当初魏广德提过“摊丁入亩”的打算,那就是把徭役折银也编入一条鞭法中,折成丁银。这笔银子,以往其实也存在,地方上在没有工程需要征发徭役的时候,都会将其折税收取。还是因为这不是朝廷常规项目,在朱元璋的美好想法里,那就是朝廷需要的时候征发民力,不需要的时候,自然是让小民休养生息。只不过事实证明,那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官府收取的丁银并不上交朝廷,而是留在地方上,最后其实就是进了官员们的口袋。摊丁入亩以后,赋役合并折银,所有税银自然要按比例送交朝廷,剩余部分才是地方上的。地方需要银子,那就向朝廷伸手,朝廷也好控制地方,不失为一个妙招。其实到了后世,所谓的税改也就是对税收分配的博弈,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争夺税收的分配权。张居正的经济之道,其要点就在于土地。此时全国土地兼并和欺瞒官府的现象十分严重,丁口逃亡,户籍不清,地方的赋役负担极度失衡,导致“国匮民穷”,收益的只有地方士绅和官员。对此,张居正就产生了在全国重新丈量田亩,清查偷漏的田产的打算,同时还要追缴积年欠税。实际上,考成法本身目的之一也是追缴积年欠税,朝廷太穷了。魏广德利用铸钱,为朝廷增利,他也不得不想出让朝廷收入大增的法子,否则可不就被魏广德比下去了。可他要是清丈田亩,那就不得不面对黄册户籍问题。天下到底有多少户,有多少人口,又都分布在哪儿。可以说,清丈田亩和清查户籍都是非常消耗官府精力的一件事儿,可不能轻易进行。而这两点,又称为推行一条鞭法最大的阻碍。田亩和户籍不清,一条鞭法就达不到目的,因为此法目的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明朝的黄册和鱼鳞册,分别记载全国户籍和田亩情况,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魏广德和吕调阳静静听完张居正的想法,都有些犹豫不定。问题,他们当然知道,可是黄册和鱼鳞册都要进行更新,这耗费的人力物力可就不是简简单单动动嘴皮子的事儿。但就是黄册,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每十年重编一次,每次编制无不是要对地方官府进行动员,还要动员南北国子监上千监生参与其中。也是因为太过麻烦,所以到了中期,黄册就逐渐成了过场,许多地方都是直接抄前一次的黄册,只是把其中登记的个人每人加十岁。为此,当初杭州还闹过一个笑话,那就是杭州一地出现上百个百岁老人。但实际上,这些人许多早就不在了,只是编制官员图省事儿,直接照抄了事。清查田亩,找出隐田有利于分摊赋役,是“均平”,可如果连带人口也清查的话,那工作量可就大了。但是人口涉及丁银,难道就不查了?要知道,朝廷试行一条鞭法的口号就是“均平赋役,苏解民困”,查的不仅是赋,还有役。“有一事,善贷可能还不知道,我也是昨日才忽然想起,觉得其中或许真有怪异之处。”张居正又说道,“这还是隆庆五年南京报上来的事儿,那时候善贷还在老家丁忧。”于是,在张居正口中,南直隶一桩陈年旧事就被翻了出来,在内阁里说起。“此事源自嘉靖十四年,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程鹏、王相发现歙县单独给税“人丁丝绢”,共计银6146两,而徽州府下其余五县不用给。他们发现其中不妥之处,并多次将这个情况上报给徽州府,甚至越级上报应天巡抚和应天巡按。因巡抚和巡按很快调离,而具体负责官吏是其余五县人,此事一直拖延,直到二人去世,此事就不了了之。隆庆三年,隶属于徽州府境内新安卫的军户帅嘉谟查到“人丁丝绢”让歙县单独承担,并通过徽州府志里记载验证了自己的想法,便继程鹏、王相之后继续呈文,详细地写明了自己的查考过程,提交给了当时的应天巡按御史刘世会、应天巡抚海瑞等人。”所谓的“人丁丝绢”,就是按照户籍人口征收丝绢,以实物缴纳,所征本色丝供应官营织造,折色绢匹运送中央,以备支俸及赏赐。明朝的丝绢税中,主要分为夏税丝绢、农桑丝绢和人丁丝绢。明代北方地区的丝绢税,保留向户籍与人丁收税的做法,称为“人丁丝绢”,南方地区的丝绢税,按照田亩数收税,属于田赋科目,称为“夏税丝绢”。这其实也是明初征税灵活的地方,北方人多,杂税多按户籍和认定分摊,而南方田地较多,所以直接摊在田亩之上。所以会如此,也是因为江南在明初连年战争后人口锐减,而北方相对战事较少,人口减少有限。所以,张居正口中的人丁丝绢其实应该是夏税丝绢,不过意思差不多,魏广德也不必提醒。“此事可清查源头?”魏广德微皱眉头问道。此事既然传进张居正耳中,南京方面上报时必然查清楚出处。“在《会典》中确实有记载徽州府每年需缴纳8780匹的人丁丝绢,折合白银6100余两,但没有记载应由歙县独自承担。此外,经查实,明初拖欠夏麦的不仅是歙县,徽州其他五县亦合计拖欠了10700余石,但没有补纳。再者,亏欠9700多石粮食,用小麦折合白银的话,按当时的官方折价标准来计算,每石3钱,这笔钱也不过才三千两,但要折绢8780匹,每匹7钱,就要六千多两。按照南京查核后的情况看,此税其实应该是歙县承担三千两,其他五县承担三千多两才是。只是中书省抄手出错,误将徽州六县承担的税银栽在歙县身上,并一直承担到现在。”张居正叹道:“自洪武以来已过百余年,歙县一直比周围五县多承担数千两税银。昨日想起,我翻看了帅嘉谟呈文,呈文中一句话写得好。‘天下之道,贵呼均平,故物有不得其平则鸣。歙县久偏重赋,民困已极,躬遇仁明在位,备陈情款,恳乞均平’。此文有理有据,当不假。”张居正说完就沉默不语,让魏广德自己体悟他话里的意思。“你想要清查天下赋役?”魏广德明白了,张居正为了推动一条鞭法公平公正,打算对《大明会典》里记录的天下赋役进行一次清查。要知道,朱元璋定下来各地的赋役是命令后代皇帝不准改动的。歙县的事儿,怕不止嘉靖朝才被人觉察到,但是都因此没人吱声。毕竟,这笔赋役已经被记录在歙县头上,已经很难改动。对于魏广德的问话,张居正依旧没有吱声。搓搓手,魏广德有些担心此事弄大了不好收场,即便有理有据,其实也很难推翻既定事实,于是又开口问道:“那此事既然已经发生多年,南直隶那边是怎么处理的?”“巡抚海瑞给出批示“仰府查议报夺”,巡按刘世会批示“请徽州召集六县负责官吏、乡绅、耆老等民众,进行合议”。此后各县皆有回复,其中绩溪县回复申文“照旧定纳,庶免小民激变之忧,官民两便”。”张居正这才开口说道。“嘶”魏广德倒吸一口凉气,绩溪县可以啊,敢对海刚峰说出威胁的话。小民激变之忧,可不就是指民变吗?只不过惊诧只是瞬间,魏广德忽然反应过来,此事怕不会这么简单。低头略一思索,他就大概想出原由了,不由抬头看着张居正问道:“他们对一条鞭法不满?”任何政令其实都是相互的,天下财富就那么多,要么你多给,他么他多给,总量是不变的。一条鞭法推出,如果疏解民困的话,那对于以前的既得利益者来说就是天大的损失。“之后呢?”见张居正没有接话,魏广德又问道,“隆庆五年是怎么回事儿?”“帅嘉谟查了历代户部给徽州的勘合,猜测是徽州户房的书手舞弊,导致所有人丁丝绢全部落在了歙县身上。隆庆四年底,帅嘉谟将他的新发现提交徽州府,无回应,便决定进京。隆庆五年中,南京都察院回复“典有所遵,赋当均派,合从抄出酌行”,南京户部批“侯本处巡按衙门题”,还专门给徽州府发出了一份咨文,要他们做出解释,拿出解决办法。只是到现在,似乎依旧没有进展。”张居正答道。“帅嘉谟人呢?他既然做了这么多事,这两年不可能什么也不做吧。”魏广德惊讶道。“我就是想以此案为例,做为对赋役清查的源头,先清查赋役,再清查户籍和重编黄册,最后清丈田亩。这些事儿做好后,在大明十三省推行一条鞭法。否则,以现在户部掌握的情况推动一条鞭法,怕是会功败垂成。”张居正开口说道。闻言,魏广德微微皱眉后说道:“叔大兄,江南许多地方都推行过此法,并无不妥啊。”“那是府县推行,有错及时修改就是了,可是朝廷在全大明推行,必须考虑好这些影响,善贷不会忘记山东之事吧。”张居正提醒道,“黄册、白册也不利于朝廷行事,必须统一。”魏广德感觉牙疼,现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在隆庆元年出任户部尚书,就因山东之乱反对一条鞭法。至于黄册白册,南京湖广道试监察御史陈堂也上奏挑明。(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让你下山找老婆你把师娘娶了 LOL:精忠报国,我满属性抗韩 小道姑直播太准!日赚一亿成首富 玄士下山我师娘风华绝代陆凡苏若涵柳玲珑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逆徒凶猛陆凡苏若涵柳玲珑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让你下山找老婆你把师娘娶了陆凡苏若涵柳玲珑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成为巨星从一首东风破开始 玄士下山我师娘风华绝代陆凡苏若涵柳玲珑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 玄士下山我师娘风华绝代陆凡苏若涵柳玲珑的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 活着:我成了地主家儿子徐福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