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181章 坐井观天

第181章 坐井观天(2/4)

目录

他双手撑着木杖,看着不远处的那三个孩子为自家妹子上香,心头总算感觉到了一丝亲情。

耿炳文和郭英还在秦岭平叛,他身边没个老兄弟,便是想说些话也没有人。

这种时候,他不免有些想念朱高煦了。

他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想念那孩子,但就是会在很多时候,下意识的想到他。

“爷爷……”

朱允炆的声音把朱元璋叫醒,等他回过神来,他们三人已经站在了自己的面前。

见状,朱元璋缓缓起身,带着他们往山下走去时,同时也询问道:

“你们三人,近日在武英殿理政,可曾遇到了什么棘手的事情。”

他边说边往山下走,朱济熺听到后也急忙表现道:“迁移天下富户的事情有些难,下面的许多官员阳奉阴违,还得是国子监的贡生们出面,才能顺利迁移富户。”

“只是这国子监的贡生,数量未免太少了。”

朱济熺在感叹,也是在抱怨,但对此的朱元璋却像一个长者般,教导着他们道:

“大开官学是好的,可以为朝廷培养人才,以防一些挟才自重。”

“只是你们了解过,这官学培养一名学生需要多少花销吗?”

朱元璋不用回头,他知道这三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孩子回答不出来。

在他的众多子孙里,恐怕也只有已故的朱标,以及朱棡、朱棣、朱椿和朱有燉、朱高煦几人能回答出这个问题。

果然,朱元璋猜的不错,身后的朱允炆和朱济熺、朱高炽三人支支吾吾,却是回答不出来。

瞧他们这副模样,虽然朱元璋不知道什么叫做“脱离民众”,但他知道深宫大院的孩子很难理解百姓的苦痛。

“你们不关心这些事情,所以你们能问出这种问题……”

朱元璋看了看远处的南京城,缓缓说道:“去年,礼部和五军都督府先后上奏,朝廷所开七百四十七处官学、卫学,开支一百七十六万余石。”

“就这些,还只是学子们自己带口粮、带书本、带纸笔砚墨的开支。”

“这么多?”听到老朱的话,便是朱高炽都忍不住吸了一口气,朱济熺和朱允炆虽然没有他这样的举动,却也瞪大了眼睛。

见他们这么不知民生,朱元璋有些失望,并继续询问:“寻常一个人家想要供养一个孩子上官学,每年要开出多少钱粮,你们知晓吗?”

“孙儿……不知。”三人先后回应,朱元璋闻言也说道:

“寻常百姓供养一个孩子读书,且不提别的,单说吃饭,哪怕是个娃娃,一年也得吃去五石米,加上其余的荤素油盐,少说也需要二贯钱,这还仅仅是吃饭的开支。”

“再说其它,那读书不是光需要吃饭,还需要笔墨纸砚。”

“这些东西的价格,用不着我与你们说,你们应该知道。”

朱元璋说完,朱允炆趁机接上:“孙儿当时在东宫时,父亲让孙儿用普通的笔墨纸砚,每年得花三贯八钱。”

“嗯……”听到朱允炆的话,朱元璋总算满意的点了点头,并在之后说道:

“除了这些,那书籍也是一个大头……”

“四书五经、诸子要义、历年考题都需要一份,这个价格便少不了四五贯。”

“人在官学,人情世故还得应付,不然没有同窗之谊,日后想要科举,可谓是举步维艰。”

“我询问过在京军中子弟,他们的孩子每年光是应付人情世故,花费就不下五贯。”

“这样下来,供养一个娃娃读书,每年至少需要十几贯银子,并且还得因先生的才学程度、购买书籍的数量、文房四宝的购买数量等等而各有差异。”

“如此算下来,一户百姓想要供养孩子,即便父母只应付吃喝,那也得拿出三十贯银子才能继续下去。”

“这南京城虽然很大,但又有多少人家能拿出三十贯银子呢……”

最后一句话,朱元璋似乎在感叹,而他说到这里,朱济熺三人也不再追问了。

即便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每年能盈余的钱粮也不过才八九百万石,折色为铜钱不过二三百万贯。

换而言之,即便以当下大明的盈余财政,若是想要供养孩子读书,也仅仅只能维持二十几万人的数量罢了。

可问题在于,如今的大明,官学和卫学才刚刚推广,地方上还有许多府县卫所没有学校。

没有官学,就没有免费的教习,普通百姓就得自己花钱雇佣教习。

雇佣教习的费用,可不是一家一户能掏的出来的,就拿大明给县教谕的待遇来说,那起码也是正八品的待遇,每年七十八石的正俸,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福利,折色过后少说也有四十贯钱。

这样昂贵的先生钱,哪怕是集中一村一镇的财富,也雇佣不起几个先生。

如果朝廷不把钱投入到地方上去,那普通百姓的就学环境只会更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新生报到那天,秒杀战神导师! 谍战:特高课都没了,你说他忠诚 永光纪 绑定合欢宗:横行修仙界 老公末日来的[七零] 婚姻,心怀诡胎 规则怪谈:末日生存指南 封地一秒涨一兵,太后你该如何是好? 让你低调,你龙袍加身震惊全校? 诸天从吸功大法开始
返回顶部